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06
剥夺政治权利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犯罪形势的变化,剥夺政治权利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的规定已经无法满足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需要,同时也限制了剥夺政治权利刑的有效发挥。总结起来,剥夺政治权利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 可以独立使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条文过少,使用范围过窄。根据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分则,只有23条条文可以独立使用剥夺政治权利刑,涉及的罪名也只有26个左右,仅占刑法分则条文总数的6.5%。其他类型的犯罪,尤其是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等,没有规定可以独立使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条款,这限制了剥夺政治权利对其他类型犯罪的惩罚作用。
2.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不适应惩罚犯罪的需要。现行《刑法》规定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方面考虑,但随着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增加,应该扩大剥夺权利的内容。此外,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多项,一经判决即全部剥夺,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有些被剥夺的权利可能与犯罪行为无关,这可能使剥夺这些权利成为不必要的刑罚。
3. 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依靠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在社会人员流动较大的情况下,存在许多问题。群众监督考察小组难以建立和正常开展工作,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经常外出,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不知罪犯去向的情况,甚至在执行期满时无法找到罪犯。
关于对未成年人是否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除非判处无期徒刑,一般不应适用剥夺政治权利。他们认为未成年人本来就不享有政治权利,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没有实际意义;未成年人可塑性大,不剥夺政治权利也可以改造为新人;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即便应该剥夺,也可以从轻或减轻而不予剥夺。
另一些人主张对未成年人剥夺政治权利,因为在执行刑罚期间,未成年人可能年满18岁并享有政治权利。如果不剥夺政治权利,将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斗争和改造。有人认为,可以在判决时暂不剥夺政治权利,待成年后或刑满、假释时再视情况剥夺。
对于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未成年罪犯是否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曾规定,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外,一般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在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我认为应适用此规定。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附加或单独适用驱逐出境的刑罚。但是,对于外国人是否适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在我国,外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快速发展,外方投资者担任领导职务并享有我国刑法规定的剥夺政治权利所应剥夺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剥夺其政治权利,以确保在刑满释放或假释后一定期限内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当然,对于这些外国人也可以采取驱逐出境的刑罚,但这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