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与司法适用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31
终身监禁是用于那些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的犯人的一种刑罚,理论上罪犯需在监狱被关押终身,但实践中通常被假释、减刑或赦免,终身监禁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那么我国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与司法适用,您清楚吗?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法律依据
一、具体规定
根据刑法第383条第4款的规定,犯罪行为符合第一款的情形,并且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节等因素,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的两年内,依法将死刑减为无期徒刑,并判处终身监禁,对其不得减刑或假释。
二、立法理由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法律委员会指出,经过两次审议修改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已经相对成熟,并提出了若干主要修改意见。其中第八项修改意见提出:“有的常委委员和有关部门建议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规定终身监禁。”经过法律委员会与中央政法委等有关部门的研究认为,对于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特别是本应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根据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将其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在缓期执行期满后将死刑减为无期徒刑,同时采取终身监禁措施,有利于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维护司法公正,防止这类罪犯通过减刑等方式过早出狱,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法律定位
1、终身监禁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措施,依附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和无期徒刑执行制度。
2、终身监禁是介于死刑立即执行和纯粹死刑缓期执行之间的一种中间刑罚。
3、终身监禁兼顾了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替代措施的双重功能。
4、终身监禁并非一种全新的刑罚制度,也不是一个新的刑种。
5、终身监禁是在我国现有刑罚体系和刑罚执行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调度死刑缓期执行制度和无期徒刑执行制度的实际功能,仅适用于特定贪污受贿犯罪的刑罚裁量和刑罚执行特殊措施。
6、终身监禁是加大对腐败犯罪惩处力度的国家政策,激活刑法规定的现有刑罚裁量和刑罚执行制度,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重要立法实践。
长期监禁对罪犯的精神和身体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害。因此,在西方国家,关于终身监禁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议。我国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是否取消终身监禁仍然需要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