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2-23
流窜作案是否构成犯罪及量刑的问题取决于作案情节。如果作案情节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足,被告人将被判有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合议庭将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将作出有罪判决。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将作出无罪判决。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无法确定犯罪,从而无法进行量刑。犯罪事实包括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情况、犯罪的性质、犯罪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犯罪事实的第一项是指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情况。要查清犯罪事实,就需要查明何人在何种心态支配下,针对何种对象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了何种危害结果,侵犯了何种合法权益。
犯罪的性质是指犯罪行为的法律性质,即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经由法律规定并通过审判机关确认的犯罪属性,表现为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应定什么罪名。
犯罪情节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定罪情节是指影响犯罪性质的情节,它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素。量刑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事实情况,可以影响和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的程度。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对犯罪分子是否适用刑罚、如何适用刑罚的重要依据。
我国现行相关刑事法律对于流窜作案并没有准确定义。根据1989年《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办理流窜犯罪案件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流窜犯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作案的犯罪分子。
根据该通知的规定,构成犯罪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被视为流窜犯罪分子:一是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二是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省、市、县继续作案。然而,确属到外市、县旅游、经商、做工等,在当地偶尔犯罪或在居住地与外市、县交界处边沿结合部进行犯罪的情形则不视为流窜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