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品安全法》民事赔偿法律适用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8-24
讲到我国的食品安全,给人总体的感觉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远一点的有毒奶粉,近期又是死猪肉、地沟油,一件接一件,没完没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介绍论《食品安全法》民事赔偿法律适用。
论《食品安全法》民事赔偿法律适用
一、食品安全立法
现阶段,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事件屡见不鲜。在生产环节,一些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采取了违法手段,如伪造批号、夸大虚假宣传等。在销售环节,商家也使用了各种手法,如精美包装、夸大宣传等,以欺骗消费者。为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我国先后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相较于前者,更加重视对违法违规者的打击力度,旨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的亮点
《食品安全法》的最大亮点在于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有所提高,并鼓励消费者依法维权。该法通过加大对违法者的经济惩罚,摧毁其赖以造假售假的经济基础,达到警示作用。同时,该法鼓励消费者维权,使其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三、《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的适用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该条款的出台旨在调动广大消费者打假的积极性,缩小假冒伪劣食品的生存空间。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对该条款的解读存在差异。有些法官认为,只有在出现实际损害时,消费者才能要求十倍赔偿。然而,这种解读是荒谬的。根据法条的文意分析,第一款的目的是填平补齐原则,无论是何种目的,只要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侵权人就应赔偿相应的损失。而第二款明确规定了生产或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惩罚性赔偿。两款的适用条件不同,第一款适用于所有侵权行为,而第二款只适用于明知违法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因此,第一款并不是适用第二款的前提条件,两者可以同时适用。
四、法实施的社会效果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目的是改善食品安全形势。然而,如果法院将第一款作为适用第二款的前提条件,将严重否定了该法的立意。这将导致违法者的违法成本降低,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适用《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以达到法律的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