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08
一方面,个别违法行为者违反法律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对食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整体食品行业素质较低,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卫生保证能力不足。一些从业人员甚至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存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首先,众多食品经营企业规模小且混乱,追溯管理困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其次,一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此外,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变质食品。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以及校园周边还存在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我国拥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形成了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然而,无论是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我国的食品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个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似,导致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紧缺,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主要用于研究单位,还未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缺乏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和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缺乏宏观管理能力,又缺乏懂得专业知识、能够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卫生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无法为与食品安全技术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问题食品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和水产品等主副食品,还扩展到了水果、酒类、干货类、奶制品、农副产品等不同类型的食品,呈现出立体式、全方位的态势。
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发展到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关注食品细菌总数,现在需要深入食品内部检测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等问题。
制毒制假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犯罪分子对有毒有害食品的制造手法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这些手法不断进化,从食品外部的掺假走向食品内部的化学污染,使问题更加难以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