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17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如果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并且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情况下,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二百万元以上,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如果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如果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如果造成人员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则将会受到以下处罚: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假冒伪劣产品监管部门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侵权和假冒伪劣突出问题,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强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然而,一些地区对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重视不够,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仍时有发生,有些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相关工作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