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10-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一旦中止的情形消失,执行将会恢复。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从该条文可以理解,申请执行的期间可以发生中止、中断,而非除斥期间。该条明确提出申请执行时效的概念,并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因此,申请执行时效对当事人产生的权利范围与诉讼时效制度对当事人产生的权利范围应属于同样的权利范围。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时效抗辩。如果案件当事人没有自己提出时效抗辩,法院不能主动适用时效抗辩,也不能对时效抗辩进行释明。在法律上,时效抗辩被视为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如果在案件的审理或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没有提出这一抗辩,法律即视为当事人自己放弃这一权利。
此外,如果法院在立案审查期间对申请人的申请执行期间是否发生中止、中断进行审查,那么法律规定的七天立案审查期远远不够,无法彻底查清事实。因此,对于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的案件,法院应直接立案执行而不应进行审查。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提出已过两年的申请执行期间并提供足够的证据,法院可以终结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