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主体及其权利保护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0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颁布的法释[2001]7号《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院《解释》)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四种情形:一是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二是侵犯监护身份权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给监护人造成精神损害的;三是侵害死者人格权或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四是灭失或毁损他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损害。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下的精神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范围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当存在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成员等行为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里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只有符合以上情形的当事人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不符合以上情形的则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主体范围,即何种类型的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二是客体范围,即何种性质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关于自然人的规定
根据婚姻法规定,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遗体遭受侵害的情况下,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享有请求赔偿的权利。这一规定的理由是:自然人的精神损害表现为积极意义上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以及消极意义上的知觉丧失和心神丧失。在前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方式来弥补损害,如果这些方式无法足够弥补受害人所受的损害,可以通过金钱赔偿来抚慰受害人,以填补损害。而消极意义的精神损害只能以金钱赔偿作为救济,不适用赔礼道歉等救济方式。此外,金钱赔偿在填补损害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对其行为的惩罚功能和对当事人利益的调整功能。因此,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具有限定主义的特征,将非财产上损害的赔偿范围限定在自然人的主体范围内,客体范围限于人格权益和身份权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
关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等民事权益遭受侵害为由要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不予支持。因此,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法院将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