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0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中的“侵辱估价之诉”。在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的第一条规定了对文字诽谤和公然歌唱侮辱的刑罚。这可以视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最初形式。
在英文中,精神损害赔偿可以有多种表述,但它们都具有“精神损害赔偿”之意。而在日文中,精神损害赔偿被称为“慰籍料”,原意为一种慰抚金,它是对精神损害以金钱估计而构成的损害赔偿。
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对于侵害人格权的行为,如流内殴议贵者、殴言内外亲戚、殴言父母祖父母、殴言姑舅、奴婢言旧主等,都规定予以刑罚制裁。
目前我国法学界尚未就精神损害的定义、性质、受侵害的民事权益以及赔偿数额等问题达成共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又称为“非财产损害”,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它不是表现为受害人财产利益的减少,而是表现为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减少。
精神损害的不可衡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精神损害不像物质损失那样清楚明了,人们无法准确衡量其损失的程度,从而无法确定赔偿的数额。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程度与侵权的程度以及受害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有些侵权行为,如侵害他人的贞操权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侵害他人的生命权给受害人的近亲属造成的精神痛苦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即使使用再多的金钱赔偿也难以弥合其心理的痛苦。这是精神损害与物质损失不同的显著特征。
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应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