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12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各种财产形式。而精神损害抚慰金既没有导致死者现存财产的减少,也没有造成未来可得利益的丧失,因此不能被归入遗产范畴。此外,精神损害抚慰金并非对死者本人的抚慰,而是对与死者有特定亲属关系的人的抚慰。因此,将其视为遗产进行分割将侵犯抚慰对象对抚慰金的所有权。所以,精神损害抚慰金在法律上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一般不能让与或继承。这是因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是与自然人的人身权密切相关的一种权利,离开了自然人的人身权,就无从谈起。然而,如果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已经转化为明确的财产债权,那么就可以让与或继承。根据司法解释,有两种例外情况:第一种是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形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此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已经转化为明确的债权;第二种是受害人在死亡前已经向法院起诉,那么其近亲属可以作为继承人继续诉讼。这两种例外情况的前提是金钱数额必须已明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损害赔偿金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近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侵害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这包括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的行为,以及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的行为。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意见》,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在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条款时,应以公民的人身权益遭受侵犯为前提,严格依法认定侵权行为是否“致人精神损害”以及是否“造成严重后果”。综合考虑受害人人身自由、生命健康受到侵害的情况,精神受损情况,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关系、社会评价受到影响的情况,并考量社会伦理道德、日常生活经验等因素,依法认定侵权行为是否致人精神损害以及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死亡、残疾(包括精神残疾)或经合法资质机构鉴定为重伤或严重精神障碍,应认定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并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