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1-23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民事责任,只能由受害人行使请求权,一般不可转让或继承。由于精神损害赔偿通常与特定受害人的特定权利相关,只有当其特定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我国《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这些权利都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在原权利具有专属性的前提下,救济权利也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从赔偿标准来看,有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之分。其次,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时,还应考虑人身权益、财产权和精神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根据加害行为和受害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也需要考虑主观要件。最后,侵权行为发生的地点、场合、时间和手段等也应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考虑因素。
精神损害是自然人意识机能的反应,具有主观性,根据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也具有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不确定,即无法直接规定同一损害事实的赔偿数额,即使规定了数额,也可能会有变动。此外,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受害人遭受的精神痛苦,用多少金钱来进行补偿也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