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01
1967年3月,利比里亚籍油轮“托雷·卡尼翁”号在从波斯湾驶往美国米尔福港的途中,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导致船体破损。事故导致该油轮溢油10万吨,持续了10天。英国和法国共派出42艘船只参与清理工作,使用了1万吨清洁剂,并出动轰炸机对溢出的原油进行焚烧,但溢油仍然对附近海域和沿岸造成了严重污染,给英、法两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应对这一事故的安全技术和法律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召开了特别会议,并成立了一个名为“立法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研究并制定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的法律措施。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成果,为了防止类似船舶污染事件再次发生,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著名的《MARPOL73/78防污染公约》。该公约旨在规范船舶排放和船舶操作,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MARPOL73/78防污染公约》包括六个附则,分别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船舶污染源,如油污染、化学品污染、垃圾污染等。公约规定了船舶在不同情况下的排放限值和控制要求,并要求船舶配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
该公约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约束,为船舶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标准,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福祉。同时,公约还规定了各国的执法和合作机制,以确保公约的有效执行。
通过制定《MARPOL73/78防污染公约》,国际海事组织(IMO)为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公约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船舶污染问题的重要法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