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与既判力该如何予以平衡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审判监督程序法律知识

再审与既判力该如何予以平衡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17

 
84814
在平时的司法诉讼中,当法院对一个案件做出判决后,不论是案件的结果如何,结果都是注定的,不能再更改。但是又有再审的概念,那么再审与既判力该如何予以平衡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衡既判力与民事再审程序冲突的措施

一、民事再审指导思想的转变

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应该转变为兼顾纠正错误裁判与保持生效裁判的稳定相结合。在我国,大众普遍认为为了追求实体公正可以突破程序上的束缚,认为结果的公正最为重要,实现结果的公正要为实现实体公正而让步。这使得在司法实践中频繁启动再审程序推翻已生效的判决成为主流,甚至进行数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实体公正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局限性和模糊性,而程序公正在任何社会都可以实现,是绝对的。因此,在转变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指导思想时,应该注重公正与效率,兼顾裁判的严肃性与稳定性,确立纠错与裁判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强调对错误裁判的纠正。如果片面追求实体公正,对同一纠纷进行多次裁决,判决的权威性将难以保障,既判力理论将难以在司法实践中得以体现。

二、合理确定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

提起再审程序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再审程序混乱和无序,同时损害了法院生效裁决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应当明确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对检察机关抗诉再审启动的范围与权力加以限制,完善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因为法院作为裁判者应该维护自己做出的生效判决,保持司法中立的态度。如果法院能够随意启动再审程序,否定自己做出的判决,无疑于否认自己应有的权威性与确定性。这样不仅违反了司法被动性的原则,而且也违背了审诉分离原则,由此造成对诉权的滥用。在有关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中,可以适当强化国家权力的干预,约束当事人在此类案件中的处分权。

三、严格细化并限制再审的法定事由

再审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并非每一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否则将会破坏判决的终局性。再审事由的设置应当明确、细化,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确定性。长时间来大量再审的启动是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过于宽泛和笼统。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再审事由加以细化,将再审事由增至15条。在避免再审的滥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规定再审事由,如人民法院违反专属管辖受理诉讼、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依法应当回避而未回避、当事人在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等。

既判力的理论结构

一、涵义、本质与作用

1.涵义

既判力是德、日、法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理论和立法中的基本概念。既判力是指民事判决实质性确定力,即形成确定的终局判决在内容的判断上所具有的基准性和不可争性效果。既判力的确定判决所表示的判断不论对当事人还是对法院都有强制性通用力,不得进行违反它的主张或判断的效果就是既判力。

2.本质

既判力既具有实体法上的效果,又具有程序法上的作用。实体法说认为既判力的本质在于终局判决具有创设实体法的效果。判决的既判力之所以能拘束当事人和法院,是因经判决后的实体权利状态,除了依判决内容所判定的存在状态外,没有其他的真实状态。这样,当事人及法院只能受判决内容的拘束,而不能提出其他别的主张。新实体法说认为既判力兼有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作用,既判力的本质一方面在于确认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另一方面亦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发生程序作用。

延伸阅读
  1. 交通事故二审不服可以上诉吗
  2. 法院宣判后是否可以撤诉
  3.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
  4. 刑事申诉的时间限制问题
  5. 如何启动民事再审程序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与特定性
  2. 一、上诉程序及开庭时间
  3. 简易程序的意义和价值
  4. 法院申请支付令:步骤及要求?
  5. 离婚财产二审一般应该怎样处理?
  6. 网上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吗
  7. 有民事判决可申请支付令吗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