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30
劳动能力鉴定是对职工因工负伤结束治疗后进行的一项评估,旨在确定其劳动能力的丧失程度。这是给予受伤害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工伤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劳动能力鉴定提供的正确结论是批准因工、因疾病和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退休、退职的科学依据。同时,劳动能力鉴定所提供的正确结论也是合理调换因工受伤、造成劳动能力不同程度损害的劳动者工作岗位和恢复工作等的科学依据。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可以确定劳动者因工负伤后可能面临的三种后果,即永远不能再从事任何工作、不能再从事原本适合的工作岗位或职业,或者可以恢复适合的工作岗位或职业。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目的是确定职工因工致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为保障受伤害职工享受其合法的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和劳动就业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依据。此外,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还为判断职工是否能认定为工伤或职业病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同时保护了受工伤的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属地原则,应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需要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费用由该用人单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