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22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发生后并不一定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只有当劳动者经过治疗后,伤情稳定且存在伤残影响劳动能力时,才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职工发生工伤后,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且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是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劳动能力鉴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劳动能力鉴定是政府提供的统一平台上得出的第三方公平结论,也是批准因工、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退休、退职的科学依据。
劳动能力鉴定提供正确结论,为合理调换因工受伤、造成不同程度劳动能力损害的劳动者工作岗位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将决定劳动者因工负伤后的工作后果,包括永远不能再从事任何工作、不能再从事原本适合的工作岗位或职业,以及恢复适合的工作岗位或职业。
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确定职工因工致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为保障受伤害职工享受其合法的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和劳动就业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依据。
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为职工是否能认定为工伤或职业病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也保护了受工伤的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