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16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逃逸的定义。逃逸是指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却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如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那么不构成逃逸行为。
其次,逃逸在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刑法上的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离现场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根据该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如果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将被定罪处罚:
根据以上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刮擦后逃离不会构成刑事上的逃逸行为。
然而,我们需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这种逃逸行为是否会在交通责任事故认定上构成加重责任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将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那么可以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逃逸行为也规定了罚款处罚。根据该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如果有以下行为之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综上所述,逃逸行为会导致在交通事故认定时加重逃逸方的责任,并可能被处以罚款。但是,刑法上的逃逸行为是指发生犯罪后的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