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2-08
我国交通事故损赔案件中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可以从法律位阶的自上而下来进行概括。从宪法到民法通则,再到交通安全法,最终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在交通事故损赔案件中,有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权利人主要包括伤者本人和死者的近亲属。伤者本人基于其身体权和健康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死者的近亲属基于死者的生命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交通事故损赔案件中,承担精神损害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其中,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对于伤者本人来说,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在交通事故中意外受伤,并在伤愈后经法律鉴定构成1-10级任一等级的伤残。对于死者的近亲属来说,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是死者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并同时符合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侵害死者隐私,或者侵害遗体、遗骨等情形之一。
交通事故损赔案件中,精神损害抚慰金可以表现为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对于致人残疾的情况,应支付残疾赔偿金;对于致人死亡的情况,应支付死亡赔偿金。
以某交通事故损赔案件为例,原告为死者的近亲属,要求被告支付精神损失费。一审法院判决被告支付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但在计算精神损失费时存在误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赔解释,根据死者年龄应计算15年,但实际计算却为20年,多计算了5年。一审法院酌情确定精神损失费为30000元,理由是交通事故给原告造成了精神痛苦。被告在该交通事故中承担次责,因此被判决承担40%的精神损失费,即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