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索赔指南:死亡赔偿金的赔偿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09
交通事故案件中死亡赔偿金的赔偿
一、死亡赔偿金的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5条第二款的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并按照二十年计算。对于六十周岁以上的人,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七十五周岁以上的人,按照五年计算。
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式
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采用客观计算方法,根据年龄和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来确定赔偿标准和赔偿年限。对于60岁以下的人,赔偿标准是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赔偿年限为20年。对于60岁以上的人,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75岁以上的人,按照五年计算。
三、受诉法院的选择
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因此选择受诉法院地与死亡赔偿金数额密切相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法院管辖规定,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为被告住所地法院和交通事故发生地法院。当事人在起诉前可以查阅当地统计部门的数据,选择标准较高的法院所在地,这样选择受诉法院更有利。在选择受诉法院时,还需要考虑诉讼成本、路途远近、赔偿标准差异比例、当地诉讼便利性以及地方性保护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的适用问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的差异导致死亡赔偿金数额上的明显差异。在交通事故中,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是否以死者户籍来区分适用城镇标准或农村标准是一个问题。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应以户籍为准,即城镇户籍适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农村户籍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然而,以户籍来确定标准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司法解释的原意。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确定的死亡赔偿采用的是“继承丧失说”理论,即确认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减少的补偿。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农村户籍人员在城镇就业、安家或定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这部分农村户籍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支出与城镇户籍人员并无太大差异。因此,以死者经常居住地作为适用城镇标准或农村标准的条件更公平、更切合实际,也更符合立法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