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2-01-19
根据199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交通事故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在提起民事诉讼之前必须经过公安机关的调解处理。然而,这一规定存在多个缺陷。
首先,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符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特点。受害人因人身权、财产权受到损害,应当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赔偿的调解属于行政调解,规定调解为必经程序则是行政机关对私权的不当干涉。
其次,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通知对此类案件设置调解的前置程序,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与法律规定相悖,明显超越了司法解释的权限。
我国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无论何种形式的调解,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然而,交通赔偿调解程序实行强制规定,无视当事人的意愿,违背了自愿原则。
民事纠纷解决的原则是公平和效率。有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因为调解程序而耗费几个月,特别是在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只愿选择诉讼时,依然必须经过调解程序,对公安机关和当事人在时间、精力、金钱上都是浪费。
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还普遍较低,发生纠纷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的处理。而公安机关的调解缺乏监督,容易出现少数办案人员越权调解、强行调解、恶意调解等违法行为,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应当采取自愿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进行调解,如不服调解再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