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09-16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会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处理交通事故。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后,将会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在现场周围设置警戒线,在距现场来车方向50至150米外设置发光或者反光的交通标志,引导车辆、行人绕行。如果允许车辆通行,交通警察应负责现场警戒、疏导交通,指挥其他车辆减速通过。他们还会指挥驾驶人、乘客等人员在安全地带等候,引导勘查、指挥等车辆依次停放在警戒线内来车方向的道路右侧,车辆应当开启警灯,夜间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示廓灯。对于载运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采取封闭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划定隔离区,疏散过往车辆、人员。对于造成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交通事故,也应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处理。在现场,交通警察还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控制肇事人,查找证人。如果有人受伤,急救、医疗人员到达现场的,由急救、医疗人员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交通警察应当积极协助。交通警察调查交通事故现场时,应当全面、及时地收集有关证据。
交通事故发生后,交通警察会就交通事故发生时的有关情况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并做好记录,以便确定交通事故发生时的情况,确定交通事故的责任。交通警察应当检查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工作证及机动车行驶证、保险标志,验明身份。对于当场难以查实身份的肇事人,可以依法传唤。交通警察可以依法对肇事车辆、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其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当事人必须如实回答警察的询问,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以及现场的道路状况等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5日内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检验、鉴定应当在20日内完成;需要延期的,经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10日。如果检验、鉴定周期超过时限,须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