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19
违章行为与事故责任的认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存在违章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承担责任。
事故认定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来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
要确定当事人承担事故责任,首先要确定他是否有违章行为,其次还要确定违章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因此,有违章行为并不必然要承担事故责任。
举例来说,林某驾驶汽车装运石块经过一县级公路时,一放学小孩欲爬上该车,不小心摔下来被碾压致死。交警部门在划分事故责任时以人货混装为由,认定林某负事故主要责任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然而,在这个案例中,交警部门的认定是欠妥的。人货混装违反了交通法规,应该受到行政处罚,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小孩的死亡。即使没有人货混装,也不能避免小孩的死亡。因此,林某的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并没有必然联系。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并非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在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大小的主要依据。
法院在裁决当事人责任时依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结论分配当事人的民事责任。然而,机动车作为一种高度危险工具,在其运行中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成威胁。如果仅仅按照责任来划分,实际上是以一部分人的健康权、生命权作为整顿交通秩序的代价,这是对宪法的公然违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问题应该遵循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原则。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应承担赔偿责任,即使事故认定中机动车没有责任,非机动车和行人负责,机动车也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除非事故是非机动车、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才不需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公诉机关在审查交通肇事罪案件时,应该改变过去完全依赖公安机关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来指控犯罪的做法。应该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一种普通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道路交通法规为准绳,结合现场勘查笔录、事故现场图、询问笔录等原始材料,对其加以审查判断,看其认定是否合理合法。这样可以及时给当事人提供公正的救济,避免庭审过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