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9-19
根本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制度。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判定是否根本违约的标准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具体而言,判定是否根本违约应当考虑以下两点。
合同的不当履行部分应包含实现合同利益的关键因素。对于不同合同而言,关键因素可能包括时间、地点、标的物情况、特定的身份要求等。如果特定因素对权利人而言是实现合同利益的关键且不可替代的,那么可以认定其为合同的关键因素。只有违约行为涉及关键因素时,才能构成根本违约。
在无法判定是否违反合同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履行合同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小于解除合同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则不宜认定为根本违约。合同从当事人角度来看是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的,而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判断特定合同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时,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如果解除合同给违约方造成的损失远大于非违约方因解除所可以获取的利益,就不应认定合同构成根本违约,而应继续履行,并由违约方对非违约方进行赔偿,以实现合同的最大效益。当然,这种处理方法只适用于无法确定合同关键因素是否被违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