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如果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补偿费,应当得到支持。但是,如果已经报备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则不适用前述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在林地家庭承包中,如果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应当得到支持。在其他方式承包中,如果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也应当得到支持。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该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行政复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跳出某个区域,例如,对某省国土资源厅的行为不服,则可以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复议。如果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担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护,则应选择这样的救济途径。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所说的“民告官”,这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
在征地纠纷中,大多数诉讼属于行政诉讼,但也不是所有的程序都必须走行政诉讼。有时候,也可以选择走民事诉讼的程序。例如,对于非法占地的行为,可以从民事角度起诉民事侵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对于已经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如果该协议签订过程中存在胁迫等手段,则可以从民事诉讼的角度起诉撤销该协议。总之,在办理征地纠纷案件时,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诉讼程序。常见的民事纠纷包括征地补偿协议纠纷、土地侵权纠纷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征地补偿协调裁决,也称为征地补偿协调与裁决,是指对补偿标准存在争议的情况,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成,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进行裁决。这是国家为减少、解决征地纠纷而推行的制度。该机制分为协调和裁决两个部分,协调是裁决的前置条件,未经协调不能进行裁决。
如果在申请协调过程中遇到两级政府相互推诿的情况,则应在协调期满之日向征地批准机关申请裁决。如果省内尚无协调裁决办法或协调裁决办法没有规定协调的时间,建议在60日后申请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