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22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合同指的是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根据相关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一般被认定为实践合同。根据《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即生效。除了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达成一致外,出借人还需要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才能正式建立借贷关系。因此,民间借贷合同通常被视为实践合同。
实践合同是指除了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除了当事人的一致意见外,还需要一方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实践合同必须有法律特别规定,如定金合同、保管合同等。
在债务人的身份问题上,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民间借贷中,需要注意恶意借贷的问题,即借款人筹集资金用于非法目的的借贷关系。根据我国法律,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从事非法活动而借款,借贷关系将不受保护。如果出借人盲目出借资金,未注意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或者明知借款用于非法活动仍然出借,一旦经司法机关查实,出借的款项可以依法被没收,并对违法借贷双方处以罚款、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对出借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利息风险包括没有约定利息、约定的利息超过规定、约定的利息不符合法律规定等。借贷关系的建立,出借人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利率的约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调整。借贷双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担保主体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职能部门或者法人的分支机构,这些担保主体可能没有合法资格。
当向担保人主张权利时,不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期间应遵循约定,无约定的情况下,以主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六个月为准,约定不明的情况下,以两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