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2-18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起就发生法律效力。然而,根据《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规定某些种类的合同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那么当事人订立合同后,这个合同就不能立即生效,而是需要按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到有关部门履行批准或者登记等手续。只有在经过批准或者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举例来说,股权转让等合同属于这种情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分为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合同无效。
当事人经过充分协商,就合同的内容及相关事宜进行约定后,应接着进行最后的议程,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中签字或盖章。没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就不能最终确认当事人对合同的内容协商一致,也无法证明合同的成立有效。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然而,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只是形式问题,实质上应当追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如果一个以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已经履行,仅仅因为没有签字盖章而认定合同不成立,则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因此,根据《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当发生纠纷后,一方当事人不能再以未签字或盖章来认定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