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1-29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一致意见,一方发出订立合同的要约,另一方承诺,从而形成合同关系。合同成立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与协议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原则上应具备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不能亲自签订合同,而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然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签订纯利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非自然人必须依法定程序成立后才具有合同行为能力,并且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部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签订合同。
合同的缔约人的意思表示行为应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相一致。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一般误解等情况下,合同仍然有效。在重大误解时,合同可以被变更或撤销。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合同可以被变更或撤销。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合同的情况下,如果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如果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可以被变更或撤销。
合同成立时,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即生效。当然,当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生效的时间,例如到一定期限后生效或满足某个条件后生效,这种合同被称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存在时,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一方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合同,并且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那么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以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为目的订立合同,那么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当事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订立合同,那么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合同的内容或履行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合同被认定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