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7-26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包括国家对商业秘密的管理制度,以及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享有的合法权利。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时,往往面临权利人不配合的问题。权利人往往不愿提供其拥有的商业秘密作为证据,更不愿将技术信息送关相关部门进行鉴定,这给行为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证据认定带来了困难。
对于行为人泄露的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的鉴定问题,应当委托专业权威部门进行鉴定。由于涉及的技术问题往往较为复杂,法官对此类专业技术了解甚少,因此需要依靠专业权威的鉴定。专业人员通过对资料检索、对比分析等方式,可以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鉴定结论。法官在进行定案时,必须对鉴定结论进行当庭质证并听取双方意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判断。
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只有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才构成犯罪。然而,如何认定何为"重大损失"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在刑事诉讼中,重大损失一般指被害人由于犯罪人的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而言,刑法并未明确界定和说明"重大损失"的含义。
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权利人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在刑事审判中,普遍认为这种损失应当指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权利人必然失去的现实利益。在计算损失时,除了考虑直接因素如研制开发成本、利用周期、成熟程度、市场前景等,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竞争优势地位的丧失、商业信誉的下降等。
这种损失的计算以侵权人未再向他人泄露为前提。对于将商业秘密出卖给他人的,以其出卖收入加上买受人使用后的获利额为损失额;使用商业秘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其获得的利润为损失额。在计算侵权人所获得的利润时,不能简单地以销售额或已生产的产品总价款乘以平均利润率为获利额,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种计算方法是以正常许可使用的费用推定损失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侵权人就此取得了商业秘密的合法使用权。同时,商业秘密与有形财产有重大区别,侵权人使用商业秘密并不排斥合法权利人的使用。此外,大多数情况下,侵权人实施盗窃等不法行为取得商业秘密后很快就被发现和制止,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远远小于商业秘密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