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然而,一般情况下,二审法院不会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当事人适格,又称为正当当事人,是指对于具体的诉讼,有作为本案当事人起诉或应诉的资格,即当事人资格。
当事人适格与诉讼权利能力不同。诉讼权利能力是抽象的诉讼当事人的资格,与具体的诉讼无关,通常取决于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当事人适格是具体的诉讼当事人的资格,与具体的诉讼相关,只与当事人与特定的诉讼标的是否直接相关有关。
例如,在甲与乙的贷款纠纷中,丙向法院起诉要求甲返还乙的贷款。由于丙与甲乙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联系,丙就不是本案的适格当事人。
当事人适格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也不同。形式上的当事人仅以原告主观上主张为准,作为原告就是向法院起诉要求请求权利保护的主体,作为被告即为被诉的主体。而当事人适格则是指对本案的诉讼标的,即谁应当有权要求法院作出判决和谁应当作为被请求的相对人。
然而,在我国以前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并没有区分当事人适格与诉讼权利能力的问题,也没有区分当事人和当事人适格的问题。以往民事诉讼法教科书中有关当事人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实际上是针对适格当事人而言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对原告和被告的规定,实际上也仅是指适格的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