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4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案件的审理在准备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在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并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在开庭前十日内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了解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并在开庭前三日内送达通知书给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前三日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准备阶段的活动情况应当写入笔录,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申诉人提供了人民法院在审判时没有掌握的事实材料,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原判决、裁定对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重大情节在认定上发生了错误。主要犯罪事实包括犯罪事实是否客观发生过、犯罪行为是否被告人所为、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能力,犯罪前后的表现等。重大情节包括被告人作案的动机、目的、手段、后果等情节。如果一个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或重大情节在认定上发生错误,可能会影响对整个案件的判断,因此需要重新审理。
如果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也需要重新审判。
如果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在引用法律时出现错误,包括条款、有关司法解释的错引;定性定罪错误,即判决、裁定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判刑错误,即判处的刑罚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轻、重限度,如轻罪重判、不应该适用附加刑的适用了附加刑或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未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应当从轻的作了从重处罚等情况,也需要重新审判。
如果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违反了审判原则,作出的判决、裁定可能是不公正的,需要予以纠正。但是,仅凭怀疑、分析或推理认为法官存在上述行为的情况下,不能作为提出重新审判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