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1
“尸检”自古就有,在古代,有专门检验命案死尸的人(这种人被称作仵作),以查清死亡真相,找到真凶。而在现代,“尸检”在医疗事故纠纷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死者尸体在医疗机构可以存放多长时间?下文手心律师网小编将为您带来详细讲解。
尸体存放期限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当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时,尸体应立即移放至太平间。一般情况下,死者尸体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周。如果尸体超过规定期限未得到处理,医疗机构可以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批准,并报同级公安部门备案,然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社会公共场所。为了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保护就诊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保护医疗机构的财产安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被禁止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因此,在患者死亡后,尸体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传染病患者的尸体必须立即火化,其他病因死亡患者的尸体应立即移放太平间。
尸体处理的限制
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医疗机构内的其他地方。当死者家属对患者死亡原因有异议时,可以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要求进行尸检。患者家属或单位应及时将死亡原因明确的患者尸体移至社会法定停尸场所或进行火化。
太平间的作用
太平间是医疗机构临时存放尸体的场所。无论是否涉及医疗事故争议,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送至医疗机构的太平间存放。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并不是长期存放尸体的地方,且空间有限。因此,在医疗机构存放的时间不应超过2周。
尸体处理的程序
为了尊重死者,完成尸检后,死者家属有义务及时处理尸体。如果死者家属在患者死亡后2周仍未对尸体进行处理,医疗机构可以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尸体的申请。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还需报县级公安机关备案,然后医疗机构才能对尸体进行处理,相关费用由死者家属或单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