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人民陪审员是可以参与调解的,但有一定限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人民陪审员不得参与由其以人民调解员身份先行调解的案件。
在案件审判过程中,人民陪审员依法有权参加案件调查和调解工作。
在一般民事纠纷中,调解是常见的解决方式。不仅可以在起诉前进行调解,还可以在起诉后开庭前、开庭后以及执行阶段进行调解。即使在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中,也可以进行调解。
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一旦调解协议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机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它具有解决纠纷的独特优势,被国际司法界称为“东方经验”。《民事诉讼法》第八章详细规定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门规定。
调解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对于离婚纠纷,法律规定必须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无论当事人是否愿意,都必须进行调解。当事人可以选择拒绝调解,只要不参加法院组织的调解即可。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时,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即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应准予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