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可获得离婚损害赔偿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9-17
离婚的时候女方或是男方觉得另一半对不起自己,于是就会要求对方给自己损害赔偿,对金钱来进行弥补。但并不是所有离婚都可以要求损害赔偿,离婚损害赔偿要看具体情形。那么,哪些情况可获得离婚损害赔偿?手心律师网小编告诉我们要看实际情况。
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况
1、重婚
根据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行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构成重婚罪。已经被判处重婚罪或者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情况不言而喻。然而,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情况是否构成重婚呢?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12月14日的批复中指出:“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因此,有配偶者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者又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行为构成实质上的重婚。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废止了上述批复,理由是“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已废止,刑法已有明确规定”。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最新的关于重婚罪的相关案例,目前的审判实践普遍认为“有配偶者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者又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行为构成重婚罪。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二条的规定:“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根据各地高级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持续稳定同居的期间一般认为是三个月以上。这一规定非常严格,只承认持续、稳定的同居关系(如包养与被包养),排除了多次通奸、经常出轨、间歇性开房、习惯性嫖娼、一夜情、多夜情等多种侵犯配偶权益的行为。
3、家庭暴力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进一步明确:“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一规定比《婚姻法解释一》更加明确,增加了“经常性谩骂、恐吓”的情形,可以说是一小步的进步。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虐待”是指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遗弃”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
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根据民法通则的基础理论,确定了一般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由于离婚案件属于民事案件,离婚损害赔偿又是婚姻家庭中的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应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一)行为的违法性
行为的违法性是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这些违法行为主要指的是实施与他人重婚、非法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意图杀害家庭成员等行为,这些行为触犯刑法并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也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行为。
(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无论损害后果是否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只要对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造成了伤害,都构成了损害事实。在离婚案件中,指的是因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了婚姻关系破裂,一方提起离婚,无过错一方由此受到财产和非财产上的损害。离婚财产上的损害范围仅限于无过错配偶一方因离婚而遭受的现有财产权益的损失。离婚涉及的非财产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具体讨论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三)有因果关系的存在
因果关系主要指的是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但在离婚案件中,主要指的是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非法同居、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是导致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破裂、离婚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无过错配偶一方遭受财产和非财产上损害的直接原因。
(四)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了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主观态度。在侵权行为中,过错程度的划分不影响行为人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在离婚案件中,离婚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过错为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过错指的是实施违法行为的配偶主观上有故意违反婚姻法或其他法律的过错,即过错配偶一方有重婚、非法同居、虐待、遗弃等离婚原因的情况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