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养子女是可以解除与养父收养关系的。解除收养关系可以通过协议或者诉讼两种方式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被收养人成年之前,收养人不能解除收养关系,除非收养人和送养人双方达成协议。当养子女年满十周岁以上时,必须征得养子女的同意才能解除收养关系。
如果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对未成年养子女进行虐待、遗弃等侵害行为,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收养关系。如果送养人和收养人无法达成解除收养关系的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的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可以通过协议解除收养关系。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收养关系可以根据被收养人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终止为标准,分为完全收养和简单收养。完全收养指的是在收养关系成立后,被收养人解除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关系等同于父母和婚生子女之间的关系。简单收养也称为不完全收养,指的是被收养人在与收养人建立父母子女关系的同时,与生父母之间仍然保持父母子女关系。古代的“兼祧”即属于简单收养。在现代国家中,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同时设立了完全收养和不完全收养两种制度,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
根据收养人的人数,收养可以分为共同收养和单独收养。共同收养指的是夫妻双方共同收养子女的行为。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夫妻不得单方收养子女。单独收养指的是只有一个人进行收养的情况,主要指无配偶的收养,即独身收养。
私法收养是指公民根据民事法律规定进行的收养行为,它直接导致亲属关系的改变或转移。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收养形式。公法收养是指国家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慈善机构依法收养和抚养孤儿、弃儿,它并不涉及法律上的亲属关系转移。严格来说,公法收养不在本章讨论的范围之内。
根据收养是否依法成立,收养可以分为法律收养和事实收养。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和形式要件而成立的收养为法律收养。事实收养是指当事人在满足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的情况下,以父母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并且周围群众也认为是父母子女关系,但未办理收养手续的收养形式。中国有条件地承认事实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