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一家企业成功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8
背景
德国员工汉-斯在我市某合资公司工作期间,与公司解除劳务关系引发纠纷。市中级法院的法官通过互联网了解德国劳动法律,并成功调解了这起案件。
案情
2004年9月起,汉-斯在我市某合资公司工作。2006年7月3日,公司向汉-斯发出解雇通知,并扣留了他的税后工资28825元和房租补贴36000元。汉-斯不满,于2006年10月15日向芜湖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关系。然而,市仲裁委员会认为双方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不在其受理范围内,故决定不予受理。汉-斯不服仲裁结果,于2006年11月3日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汉-斯的诉讼请求,汉-斯不服该判决,向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考虑
由于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使用德文,德国法律对双方对劳动法律的理解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两国劳动法律是否存在冲突对案件处理有重要影响。因此,市中级法院的法官主动前往用人单位,与负责人交流和沟通,就两国劳动法律涉及争议的规定进行了探讨,并要求汉-斯提供书面说明有关事实。
证据补充
此后,用人单位通过代理人提供了德国部分劳动法律,汉-斯也就本案有关事实和处理意见致信主审法官,但双方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合议庭法官积极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互联网了解德国劳动法律,并认真研读相关文章,以便熟悉德国劳动法律。然而,法官发现用人单位提供的德国劳动法律并不全面。
解决方案
为了圆满解决本案,合议庭法官将从知名网站下载的德国劳动法律相关文章提供给用人单位,并决定再次给予用人单位1个月的举证时限。在第二次开庭前,用人单位的代理人主动联系法院,表示同意汉-斯提出的和解方案。法院根据双方的和解意见分别制作了调解书。随着本案的调解,用人单位与汉-斯之间的另一件借款纠纷案也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