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货币罪的加重情节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7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货币,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这种行为构成犯罪,要受到法律严惩。那么伪造货币罪的加重情节是什么,关于伪造货币罪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一、伪造货币的方式
伪造货币罪的加重情节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 使用机械印刷方法伪造货币
- 从事金融、财会等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伪造人民币总面值达1000元以上或币量达100张以上
- 伪造人民币并投放市场流通,总面值达100元以上或币量达100张以上
- 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
- 在受过伪造货币刑事处罚后,再次实施伪造货币行为,伪造的人民币总面值达到500元以上或币量达到50张以上
二、伪造货币罪的构成
伪造货币罪是一种行为犯罪。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故意伪造货币,就可以构成伪造货币罪。但并不是说任何伪造货币行为都构成犯罪,只有在违法行为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才能构成犯罪。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9月8日发布的《关于办理伪造国家货币、贩运伪造的国家货币、走私伪造的货币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来确定伪造国家货币罪的定罪处罚标准。根据该解释,下列行为应根据原刑法第12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 伪造国家货币总面值在500元以上不满15000元的
- 伪造国家货币币量50张以上不满1500张的
- 伪造国家货币的总面值或币量虽未达到上述情况,但具有严重情节的
情节严重是指伪造国家货币受过刑事处罚、利用职务便利伪造国家货币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等情况。如果伪造国家货币的数量未达到500元的总面值或50张的币量,并且没有情节严重的情况,可以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主体特征和认罪悔罪态度等综合分析,认定为不构成犯罪或认定为犯罪但免予刑事处罚。至于外币,可以按照外汇牌价折合成一定的人民币金额进行计算。
三、伪造货币罪与其他罪名的关系
行为人在实施伪造货币罪后,通常会继续实施其他相关行为,从而触犯其他罪名,如出售或运输伪造的货币以骗取财物,或走私伪造的货币等。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是定一罪还是定数罪并罚呢?根据刑法第171条第3款的规定,出售或运输伪造的货币的行为属于伪造货币罪的从重处罚。在这里,出售或运输的货币指的是伪造者自己所伪造的货币,即出售或运输的货币与伪造的货币是同一批假币。在这种情况下,出售或运输行为是伪造行为的延续,是伪造行为的自然结果。因为伪造者要达到目的,通常需要伴随着运输或出售的过程。所以,对于这种行为,应该被主要行为即伪造货币的行为所吸收,不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按照伪造货币罪定罪,而在量刑上考虑为两个从重情节。如果伪造货币或者运输或者出售的货币不是伪造者自己伪造的,那么运输或出售假币的行为与伪造货币的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应当分别定罪,并进行数罪并罚。
刑法条文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伪造货币的行为将受到以下刑罚:
- 伪造货币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
- 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
- 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伪造货币的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不满三万元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不足三千张(枚)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货币的总面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属于“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
如果行为人制造货币版样或与他人事前通谋为他人伪造货币提供版样,将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解释中所称的“货币”指的是可在国内市场流通或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货币面额应以人民币计算,其他币种按照案发时国家外汇管理机关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