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6
说明情况并提供资料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需要遵循以下程序:1. 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裁员情况,并提供与生产经营状况相关的资料。
裁减人员方案的提出
2. 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和实施步骤,并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
征求意见并修改方案
3. 征求工会或全体职工对裁减人员方案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并听取意见
4. 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这里的“报告”是事先告知的性质,而不是行政许可或审批。
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
5. 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相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的程序进行了严格限制,加强了工会的干预力度,强化了工会的协调和维权功能,并赋予了劳动行政部门监督企业裁员的法定权力。
经济性裁员的范围限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企业在裁员时,不得裁减以下员工:1. 从事接触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病员工;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员工;3.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病员工;4. 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弱势员工;5.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老员工。与劳动法相比,该规定增加了第一种和第五种两种不得裁员的情形,体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