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0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属于公益诉讼的范畴,是指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导致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即将受到侵害时,为了维护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请求给予赔偿,并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每年都在发生,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可分为私有利益损害和公益利益损害两个方面。私有利益损害主要指因海洋环境污染导致的与个人或单位切身利益相关的直接损失,例如养殖损失和渔业损失。受损方通常会向法院提起民事责任诉讼,要求赔偿。相比之下,公益利益损害主要指海洋自身遭受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损失。这种损害往往找不到直接的受损对象,而是侵犯了国家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没有直接的利益相关实体代表国家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索赔公益污染损害的案例非常少见。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2002年的“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提出了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公益诉讼。该案由天津市海洋局代表国家提起,目前正在二审中。其他类似的案例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使得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步履维艰。
首先,思想意识问题是导致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无形的”影响,他们只关注海水水质变差、渔业资源和养殖资源的损失等表面的污染现象。由于缺乏对海洋环境公益损害的认识,这些部门不会想到提起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来维护国家的权益。此外,一些相关单位对环境公益诉讼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这种诉讼时间长、程序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最终的结果也未必能胜诉。即使胜诉,收益也归国家,而不是单位本身。这使得一些单位不愿意冒险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其次,诉讼主体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是导致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困境的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诉讼的主体必须是与案件存在直接利害相互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然而,在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中,环境污染事故侵害的是国家的合法权益,而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根据现行法律,国家的环境公益利益损害找不到适格的诉讼主体,因此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和救济。这种情况既损害了国家的环境利益,又削弱了社会各界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困境,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扩大诉讼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环境诉讼主体的资格认定条件,使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代表国家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二、鼓励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需要起诉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起诉人还需承担败诉的风险和诉讼成本、取证等一系列诉讼损失。然而,起诉人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往往没有任何利益所得。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例如在胜诉后由败诉方承担起诉方的全部费用,并对起诉人给予奖励。此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减免或免交起诉费用,或将胜诉收益的一部分分享给起诉人。这样的措施将激励更多的人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保护环境公共利益。
海洋环境保护关乎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环境公益诉讼目前的弱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