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差评的定义和影响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监察 > 行政监察程序法律知识

恶意差评的定义和影响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7

 
416932
作为一个淘宝卖家,如果自家商店被用户无端端恶意差评,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因用户恶意差评导致的损失找谁赔偿?针对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恶意差评是指在网上商城购买物品后,对商家的一种无根据的、恶意的评价,以此达到影响商家诚信度来降低竞争。这也是不公平竞争的一种。或者是顾客对商家主人的恶意报复。总而言之,恶意差评都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的不正心态、动机而存在的。

恶意诉讼中的“恶意”判断标准

对于“恶意”之认定是恶意诉讼判断标准中最为关键的要件,应遵循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主观恶意

首先,恶意诉讼中的恶意是指故意心态中之恶劣者,含有明显的加害性追求。恶意是对于主观动机的描述,表现为“明知而故意为之”,当事人明知其诉讼行为不具有正当性,却利用诉讼活动达到诉讼之外的不正当目的。恶意并不等同于故意,故意是从行为结果的意思出发认定主观状态的可归责性,而恶意还包含了对行为本身目的之评价。可见,恶意的内涵范围上宽于故意;恶意必须为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损害结果持积极追求的态度,而非仅放任的间接故意。有观点认为重大过失亦应包括在内。笔者认为在过失的主观心理中,不管是何种程度的过失,行为人不希望亦不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显与恶意的加害性积极追求不符,因此,过失行为不能构成恶意诉讼。

客观违法性

其次,恶意诉讼要求客观上诉讼行为具有违法性,即没有正当理由和事实根据,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滥用诉讼权利,违反程序性或实体性规定。恶意毕竟只是主观动机,实践中无法直接窥探行为人内心状态。且行为人之诉讼行为虽然形式上满足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诉讼程序要件,但本质上是将恶意通过诉讼方式披上“合法化”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通常可根据外在诉讼行为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恶意”,例如是否存在伪造证据、恶意串通、歪曲法律、诱使证人作伪证等情节。司法审查的重点环节既包括程序性请求,如起诉、保全申请、延期申请、程序异议等,亦包括实体性问题,如证据三性、基础法律关系真实性等。

分辨恶意差评的特征和对策

分辨恶意差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受害方可以通过常理来判断。通常表现为:无故编出一些虚假的理由来批评、诋毁商品,整句评价中找不到一个字是说东西好的评价的,全是负面的极端的评价。

如果受害方因他人恶意差评攻击,确定侵权方后,受害一方可以根据受损情况,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行政监察热门知识

  1. 派出所偏袒他方应对策略
  2. 实验室管理制度
  3. 爷爷拘留孙子是否会影响政审结果?
  4. 如何应对栽赃陷害行为
  5. 如何举报高考作弊行为
  6. 检察机关对“双规”调查的限制和条件
  7. 信访人权利在信访条例中的规定
行政监察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