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重新犯罪的刑期问题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2
背景
姜某于1993年12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2002年5月30日刑满释放(剥夺政治权利至2005年5月29日止)。2004年7月1日又因涉嫌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转逮捕,同年10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姜某未上诉。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的被告人是否适用数罪并罚问题的批复》,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又重新犯罪时,如果所犯新罪无须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在对被告人所犯新罪作出判决时,将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和新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计算剥夺政治权利刑期的不同意见
在审理中,关于如何计算已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或者说尚未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姜某已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应自2002年5月31日起至2004年6月30日止。理由是根据《刑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姜某自2002年5月30日刑满释放后至2004年7月1日因涉嫌犯盗窃罪被刑事拘留直至被判处有期徒刑,因此,已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应计算至2004年6月30日止。第二种意见认为,姜某已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应自2002年5月31日起至2004年10月26日止。理由是姜某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期间重新犯罪,于2004年10月26日才被判有罪,根据法律对徒刑刑期计算的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因被羁押而折抵刑期不应视为主刑执行期间。
计算方法的选择
答案取决于被告人在2004年7月1日至10月26日期间是否实际被剥夺政治权利,即在被判有罪前是否执行了该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的权利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其二、三、四项权利自然无法享有。根据《选举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只要被剥夺政治权利未期满,就无法享有选举权。因此,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期间至被判有罪前无法享有政治权利,实际上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此,笔者认为该期间的计算应取决于被告人在2004年7月1日至10月26日期间是否实际被剥夺了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