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9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是我国刑法的特殊情形。胁从犯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内心并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他们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共同犯罪。
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其犯罪行为表现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参加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也就是说其本身没有犯罪的故意。他们的参与是在受到他人的精神强制,如威胁或揭发隐私等情况下不情愿地作出的。
以下几种情景不适合认定为胁从犯: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所谓的“被胁迫参加犯罪”是指行为人受到威胁被迫参与犯罪。胁从犯本身并不愿意参加犯罪,只是因为迫于他人的暴力或者精神威逼才选择了犯罪行为,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
当然,被胁迫参加犯罪虽然不是出于自愿,有违背意志、不得已的一面,但最终参加犯罪仍然是由行为人的意志决定的。他们的人身并未受到强制,主观上经过了自由选择,只是因为害怕自身遭到危险而行动。这种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有罪过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胁从犯参与共同犯罪是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的,他们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在被他人威胁、强迫、精神受到强制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相比那些没有受到精神强制而主动实施犯罪的人,胁从犯的危险性较小。
根据胁从犯参与实施的犯罪性质、被胁迫的程度以及对造成的危害结果所起的作用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共同犯罪人中原本是被胁迫参加犯罪,后来却变为自愿或者积极参加犯罪活动的人,不能再认定为胁从犯,而应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以主犯或者从犯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