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在法律中的应用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回避法律知识

回避制度在法律中的应用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6

 
411494

一、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在法定回避情形下,相关人员主动提出不参与案件诉讼等活动。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2.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的;

4.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5.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二、当事人要求回避

当事人要求回避时,由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并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需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得知,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对于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案件除外。如果院长担任审判长时需要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权要求回避,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1. 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

2. 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

3.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

4.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5. 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三、回避申请的处理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做出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四、回避的效力

回避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保障诉讼公正性的制度,如果应当回避的人员没有回避,将导致据此做出的判决或其他文件无效。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电话录音作为有效证据的法律规定
  2. 财产保全费用的相关法律依据
  3. 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手续
  4. 如何查询财产被保全的情况
  5. 律师费和诉讼费的计算方法
  6. 法院保全费用的收费标准
  7. 如何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