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6
子女探望权是离婚夫妻任何一方享有的法定权利,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权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除非对方对孩子身心成长具有危害性,比如有伤害子女、对子女犯罪的行为,离婚夫妻任何一方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另一方探望孩子的权利。然而,如果发生“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对方的探望权可以被中止,但这种中止状态不能无限保持。一旦“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消失,对方应当恢复探望孩子的权利。
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离婚不会改变这种情感。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短暂共同生活等方式行使探望权,以继续教育子女、塑造子女的价值观。探望权不应仅仅被视为一项权利,它还具有超越权利的意义。
探望权产生于离婚后。在离婚前,父母处于有效的婚姻关系中,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因此不存在探望权的问题。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探望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该方的探望权。然而,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应当恢复该方的探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