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1
在中秋购物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首先应选择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合法经营单位。其次,在购买前应仔细查看产品包装,特别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根据法律规定,产品标签应包含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事项。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购买散装食品时,消费者还应注意查看容器、外包装上是否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并保留购货凭证如发票。
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方法:
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消费者可以在收到商品后的七日内与经营者协商退货。如果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而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等义务,运输等必要费用一般由经营者承担。特殊商品如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品、部分数字化商品、报纸、期刊等,消费者通过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购买的商品也可以在七日内要求退货,但运费一般由消费者承担。
消费者协会承担受理消费者投诉、调查和调解的公益性职责。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纠纷时,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接受其调解。
与食品相关的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受理并及时答复、核实、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对于食品安全事故,应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处置。
在和解、调解不成功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确定适格的被告和诉讼请求是较为专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营者可以作为适格的被告。在特殊情况下,生产者、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虚假广告相关方等也有可能成为适格被告。在诉讼请求方面,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身体受伤,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出,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如果导致残疾,还应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如果导致死亡,还应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如果经营者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仍然提供,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如果与消费者达成仲裁协议,消费者可以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