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总则》对“捐助法人”资格的规定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2
我国《民法总则》以是否营利为标准,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捐助法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公益为目的;二是捐助财产为其成立基础;三是依法登记的组织。在《民法总则》中,对捐助法人还有哪些具体规定呢?跟随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 捐助法人资格的获取
根据《民法总则》第92条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以捐助财产设立的公益目的组织,经过合法登记成立后,可以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宗教活动场所如果具备法人条件,也可以申请法人登记,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对于宗教活动场所的规定,应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2. 捐助法人的章程和组织机构
根据《民法总则》第93条的规定,设立捐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捐助法人应当设立决策机构如理事会和民主管理组织,并设立执行机构。根据法人章程的规定,理事长等负责人将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职责。此外,捐助法人还应当设立监督机构如监事会。
二、《民法总则》要求加强捐助人的监督力度
由于捐助法人没有成员,无法通过成员大会对理事会等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必须加强其他监督制约手段。在借鉴《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慈善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民法总则》赋予了捐助人(捐助法人的设立人)监督权,以完善捐助法人的监督制度。根据《民法总则》第94条的规定,捐助人有权查询捐助财产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捐助法人应当及时、真实地回复。如果捐助法人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决定程序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法人章程,或者决定内容违反了法人章程,捐助人等利害关系人或者主管机关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定。但是,捐助法人依据该决定与善意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