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判处死刑。
根据该解释的规定,如果符合上述情形,但具有自首、立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或者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等情节,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符合第一款规定情形的,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裁判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首先,能构成贪污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国家工作人员指的是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履行组织、领导、监督、具体负责某项工作等职责的人员。例如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国有企业的会计、出纳等。
如果只是在普通性质的公司、企业上班的职工,其工作性质并不能认定为从事公务,即使利用职务的便利占有公共财产,也不能构成贪污罪,可能成立职务侵占罪或者挪用公款罪。
其次,构成贪污罪必须主观上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这意味着被非法占有的财产原先就是处于行为人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不同于诈骗、盗窃等财产犯罪,这是贪污罪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如果是受到胁迫或者欺骗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导致公共财产受损,也不构成贪污罪。只有主观故意,过失不构成此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只是贪污罪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除了侵吞,还可能涉嫌窃取、骗取、利用回扣非法占有公款、利用合同非法占有公款、间接贪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