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罪的后果及其在法律中的认定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2
【哪些是伪证罪相关法律知识科普】在刑事诉讼当中,如果相关人员有作伪证的行为,那么多半是会构成伪证罪的。那么大家知道伪证罪的严重后果是怎样的吗?而司法实务中,又是如何对伪证罪进行认定的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伪证罪的严重后果
伪证罪是一种古老的罪名,指的是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或翻译,旨在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这种罪行对国家司法秩序和当事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伪证罪都受到严格的规定。然而,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对伪证罪的规定存在差异。
二、伪证罪的认定
(一) 伪证罪与非罪的界限伪证罪的认定需区分其与非罪之间的界限。如果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由于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或业务水平有限而提供不正确的鉴定、记录或翻译,或者由于对案件真实情况不了解、认识不准确或道听途说而提供虚假证明,但并无伪证的主观故意,这种行为并不构成伪证罪。对于虽然存在伪证行为,但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况,不应认定为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89年11月30日印发的《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以伪证罪立案追究刑事责任:1. 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轻罪重判;2. 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重罪轻判;3. 伪证行为导致冤假错案;4.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销毁罪证或制造伪证;5. 伪证行为导致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6. 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二) 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都具有陷害他人的故意,但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区别:1. 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2. 前者的行为发生在侦查、审判阶段,后者的行为发生在立案侦查之前,并且是引起案件侦查的原因;3. 前者通过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或翻译实现目的,后者通过虚假告发实现目的;4. 前者只在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提供伪证,后者捏造整个犯罪事实;5. 前者的目的可能是陷害他人或包庇罪犯,后者的目的只能是陷害他人使无罪者受到刑事处罚。(三) 伪证罪与包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伪证罪、包庇罪和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行为人在提供虚假证明、隐匿罪证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目的都是为了包庇罪犯。然而,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主体要件不同,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后两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2. 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在侦查、审判阶段实施,后两者可以在犯罪分子被逮捕、关押前或被逮捕、判刑后实施;3. 犯罪内容不同,伪证罪掩盖的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犯罪情节,后两者掩盖的可以是全部罪行或重要犯罪事实;4. 包庇对象的情况不同,伪证罪包庇的是未被逮捕或判决的未决犯罪嫌疑人,后两者可以包庇未决犯罪嫌疑人、已决犯人或服刑中逃跑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