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13
在协商、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应该分析对方提出调解或者愿意接受调解的动机和目的。对大部分当事人来说,接受调解是为了尽快结案,结束争议和纠纷。然而,也有一些当事人利用调解来拖延时间,比如在借贷纠纷中,被告可能借助调解来延缓支付款项。当一方当事人证据不充分或者等待关键人物出现时,也会利用调解来拖延法院审理。
在诉讼中占据主动地位或者有利地位的一方不应急于提出或接受调解,而是应该先向对方施加压力,例如通过证据等方面。当对方承受较大压力时,其可能做出更大的妥协和让步。
在协商、调解中,当事人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据理力争,争取本方的最大利益,在让步时不可不战先败,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让步。然而,为了显示本方的诚意,有时也可以在本方的承受范围内做出一些较大的让步。
在协商、调解之前,当事人应该收集相关信息,了解纠纷的性质、起因和经过,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个性。只有了解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进行调解。
在纠纷发生时,当事人往往情绪激动,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因此,当事人应该控制情绪,保持理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冲动的情绪会导致意识范围狭窄,甚至失去理性,使人容易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
在协商、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应成为优秀的倾听者,倾听对方当事人的心声,让其倾吐心中的压抑、不满和愤怒。通过倾听,当事人可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实现本方的诉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