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1
狭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刑事附带民事公诉,其受案范围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给国家财产、集体财产或其他社会公共财产造成损害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这类犯罪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传播通讯设施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危害国防利益罪中的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等。
这类犯罪包括危害公共卫生罪中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罪、过失扩散传染病菌种、毒种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罪、擅制进口固体废料用作原料污染环境罪;渎职罪中的玩忽职守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非法批准股票(债券)发行(上市)申请罪、非法减免应征税款罪、税务人员徇私舞弊罪、非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失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失职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罪等。
这类犯罪包括贪污罪、业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窃取(骗取、诈取)国家或集体财产的犯罪。
总之,判断是否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标准可概括为:一是直接或间接损害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二是需要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来恢复损失的案件。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包含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者的诉讼方式、适用法律规范和证据标准都有明显差异。为了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法律应明确规定诉讼主体。
刑事部分的侦查主体是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民事部分的侦查主体应是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公安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
刑事部分的审查和提起公诉的主体是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民事部分的审查和提起附带公益诉讼应是检察机关的民行部门。公诉部门和民行部门是检察机关的内部分工,都是代表检察机关行使职权,故两者应密切配合。
审判主体是法院。为了区分刑事和民事的不同标准,应由同一合议庭的不同人员分别担任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的审判长,分别主持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的庭审和合议事项,然后合并宣判。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刑事为主,民事部分的诉讼时限不能超过《刑事诉讼法》对时限的规定。因此,民行检察部门、侦查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以及审判机关应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并规范运作。
根据“刑主民从”的原则,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应与相应的刑事诉讼时效一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接近五年、十年或十五年,也不应提出异议。但如果是在刑事诉讼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则应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