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1
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客货运费进行全部或部分救助的行为。
海事法院及其上级人民法院专门管辖在海上或通海水域发生的与船舶、运输、生产、作业相关的海事侵权纠纷、海商合同纠纷,以及其他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的海事纠纷案件。
海难救助费用引发的诉讼由救助地、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或被救助财产所在地的海事法院管辖。
a) 如果两个以上海事法院都有管辖权,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由最先立案的海事法院管辖。
b) 如果海事法院之间或海事法院与地方人民法院之间发生管辖权争议,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有效的海难救助行为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救助行为必须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因为海上风险远大于陆上风险,这是确立海难救助制度的重要方面。
被救物必须是船舶和其他财产。船舶包括海商法所定义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非军事或政府公务船艇。救助船和被救助船之一必须是符合海商法定义的船舶,而另一船可以是非军事或政府公务的内河船、内湖船或20总吨位以下的小船。
救助行为的前提是被救船舶或其他财产面临真实危险,即存在可造成损失的危险情况。
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也必须是出于自愿。救助方在法律和职责上没有对遇险海上财产提供救助的义务,只有在救助成功后才有权获得救助报酬,否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效果指被救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存在救助事实但没有救助效果,救助方无权请求救助报酬,海难救助也不能成立。这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普遍接受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增加了“特别补偿条款”,规定救助人对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救助时,即使救助无效果,仍可获得特别补偿。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9条的规定,除非其他法律或合同另有规定,未取得救助效果的救助方仍有权获得救助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