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6
根据《执行规定》的明确规定,国内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受到级别管辖的限制。在国内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并提交给仲裁机构后,裁定由被申请人住所地和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作出,并由该基层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关于国内仲裁程序中财产保全的地域管辖,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有管辖权。当被申请人住所地与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不一致时,不同的基层法院会对该财产保全案件的管辖产生竞合。因此,在财产保全申请书中,当事人必须详细说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财产保全的理由和事实依据,以及申请保全的对象的所在地(动产或不动产,物品或金钱,物品的价值等),以便人民法院在确定管辖时参考。
《执行规定》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中作出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由审理案件的审判庭负责执行。”第4条规定:“人民法庭审结的案件,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这主要考虑到审判庭和人民法庭能够快速、便捷地执行。至于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裁定应由审判庭还是执行机构作出,在相关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自行决定。有些法院由立案庭直接作出裁定并由执行组执行,有些法院由审判庭或执行庭作出裁定。然而,《执行规定》第3条第(3)项已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裁定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
只要裁定事项没有明确规定由审判庭作出,执行局也可以作出裁定。根据现行的执行体制,各地法院的执行局都设有裁决组(庭),完全有能力审查和作出裁定,以处理仲裁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案件。因为对财产保全的申请主要是审查是否存在导致裁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行为或其他原因,申请人是否能获得胜诉在最终裁决作出之前只能是一种假设。因此,在申请保全时,审判庭不必考虑案件的实质问题。仲裁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的裁定由执行机构负责作出并执行更为适宜。
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仲裁与诉讼方式有所不同。仲裁是当事人自愿将争议交由中立的第三方裁判解决的方式,自愿原则是仲裁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仲裁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选择仲裁以及由谁进行仲裁必须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当事人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解决的意思表示,是授予仲裁机构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并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根据我国《仲裁法》第四条和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才能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没有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能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也对仲裁管辖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该规则第三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达成的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仲裁协议和一方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受理案件。”因此,纠纷是否可以通过仲裁解决以及谁享有仲裁管辖权取决于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仲裁协议。
为了证明当事人之间曾就仲裁作出约定,各仲裁机构通常规定当事人在申请仲裁时必须提交书面仲裁协议,可以是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可以是单独的仲裁协议。